杭州之行小记

2009-06-07 13:38:16 318 点赞 3
杭州之行“和谐”号动车缓缓停靠在杭州城站火车站。周末的杭州火车站人声嘈杂,你须耐心地穿过摩肩接踵的旅客人流方可到达出口,而出口处遍是高举各种牌子的旅游团领队和导游们。而我全然不必关心这些,我大可以以
杭州之行
杭州之行

“和谐”号动车缓缓停靠在杭州城站火车站。周末的杭州火车站人声嘈杂,你须耐心地穿过摩肩接踵的旅客人流方可到达出口,而出口处遍是高举各种牌子的旅游团领队和导游们。而我全然不必关心这些,我大可以以快速的步伐出站,凭自己的直觉、方向感和手中的指南针,按照早已计划好的行程,开始了两日的自由之行,毕竟,相比团队游,自由行更加充满乐趣和挑战。

杭州之行的第一站便是雷峰塔。早在读中学时,就曾读过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论雷峰塔的倒掉》,时年1924年。78年后,这早已闻名遐迩的西湖十景之一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雷峰塔被重建了。

我们暂且不讨论文化层面的雷峰塔,但至少物理上的新雷峰塔是壮观的,西湖少了这一景的确会令人感到遗憾。从山脚下仰视,由于浓荫密布的枝叶的遮盖,望不见雷峰塔的全貌,直至乘坐自动扶梯上了山,方可浏览塔的全景。阳光的照射下,雷峰塔透出的是古铜色,让人们看到了些历史的影子。

进了塔,你便很难再看到古塔的神秘魅力了,因为一切都是新的,唯有底层的旧雷峰塔遗址,还可以让人朦胧地想象当年雷峰塔倒塌时的情形。然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新塔还是旧塔并不重要,因为雷峰塔之美,根本在于站在塔顶你可以远眺西湖全景,毕竟登塔观景要比买上一幢单价高达12万元的所谓湖景房廉价多了。

眺望北面,5.6平方公里的杭州西湖一览无遗。最清晰的是三潭印月,它是湖面上的绿洲,而那一叶叶扁舟,则如同丝绸般湖水上细纹的游动。南面是净慈寺,景曰“南屏晚钟”。古老的庙宇镶嵌在层峦叠嶂的丘陵之中,是青山中的点缀。人类对山和水的永恒追求,在雷峰塔上可以得到完好的诠释。

然而我想,倘若鲁迅先生依然在世,必然会对杭州市政府重建雷峰塔之行为大肆批评。因为雷峰塔终究是人类的建筑,它不可能只是物理上的,必然会被赋予文化的含义,这样,其建筑本身的美便不再重要,正如同法国的巴士底狱在建筑学上毫无疑问是美的,但由于其曾经关押过追求民主和自由的进步人士,于是它再不可能再得到人们的称赞,而只会成为革命的对象。

雷峰塔也是如此。由于白蛇与许仙的恋爱是违反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伦理道德的,法海便将白蛇压在塔底。鲁迅先生之所以为雷峰塔之倒掉而叫好,也正是对封建礼教和秩序的深恶痛绝。

支持者们会提出这样的抗辩:雷峰塔的重建不仅是物理上的重建,更会是文化上和精神上的重建,倒塌的雷峰塔或许象征着封建礼教,但重建的雷峰塔必然是新文化的象征。

我看不到这样的新文化。白蛇与许仙的故事似乎离我们遥远,但在眼下的时代里,难道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吗?任何文化,也包括封建文化,有着强烈的传承性和延续性。我们的革命,推翻的只是旧政权,而不可能是旧文化,因为即使是革命意志最坚定的革命家,思想中仍会透着与生俱来的旧观念,如同黑格尔嘲笑法国大革命后的旧贵族那样,“他们什么也没有学会,他们什么也没有忘记”。这样看来,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的深入人心,恐怕不是靠一座拔地而起的新雷峰塔,而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我们以后的人长期不懈的努力。

THE END

本站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