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老路的路名的由来

2017-03-28 08:56:48 353 点赞 0
“人有人名,地有地名,人地无名,寸步难行”。一语道出了地名在人们社会生活中重要作用。每一条道路都有各自独特的名字,本期西湖故事,带你探寻在西溪地域上这些路名的由来。01十有八九会念错的马塍路马塍路,这个

“人有人名,地有地名,人地无名,寸步难行”。一语道出了地名在人们社会生活中重要作用。

每一条道路都有各自独特的名字,本期西湖故事,带你探寻在西溪地域上这些路名的由来。

01

十有八九会念错的马塍路

<a href=http://www.hang-zhou.net/xih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西湖区</a>这几条老路有着杭州的特殊记忆

马塍路,这个路到底怎么念,有时一些老杭州人也会搞错。马塍路,“塍”字音同“诚”,是指“稻田中的田埂”。而至于大家有时会读作“滕”(音同“腾”),可能是这两个字看上去太像了,因而读成了“腾”。

现在的马塍路南起天目山路东段,北至文二路东段。长1300米,宽5米。以古地名马塍名路。《西湖游览志》卷二十二载:“东西马塍在溜水桥北,以河分界。并河而东,抵北关外,为东马塍。河之西,上泥桥、下泥桥至西隐桥,为西马塍。钱王时蓄马于此,至三万余匹,号曰海马,故以名塍。”从这段文字里可以看出,现在大家叫的马塍路,其实和古书里提到的马塍并不是一个地方马塍是一个古地名。有史料记载,五代时期的吴越国国王钱鏐,在马塍这块地方养了3万多匹马,称作“马海”,也有的称作“马城”。

西湖区这几条老路有着杭州的特殊记忆

除了养马,马塍在南宋时还以养花闻名,是当时京城最大的花市,有“马塍花窠”之称。“马塍”的农户,为什么会种上花呢?明代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提到:“城北有村曰马塍,居民多业艺花,土沃俗质,聚近而盖远。”这说明,马塍附近的土地肥沃,适合种花。另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从前杭州产花地在西湖附近,后来西湖被皇室所占,郊外的农民便开始种花。因为种植粮食蔬菜,收成经常被水灾旱灾影响,种花以后,影响小了很多,所以家家户户都改种花了。

02

弥漫浓浓书卷气的求智巷

西湖区这几条老路有着杭州的特殊记忆

求智巷,简洁普通,但是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卷气的。这里飘逸的书卷气,能让浮躁的心灵得到宁静。求智巷附近不仅有学军小学、教育学院等学校,还有部分院校教师宿舍以及浙江教育杂志社,可谓从这条小巷走出的“桃李”满天下。一代又一代,沉积出小巷浓浓的文化气氛。

03

让人心驰向往的白荡海

西湖区这几条老路有着杭州的特殊记忆

20年前,白荡海的水域面积要比现在大上几倍,分为里湖、外湖,且与余杭塘河相连,周围则是杂树杂草,还有零星的屋舍。据载,白荡海旁侧有白荡海村,曾是以产藕著称的村落。《杭州地名志》记载:“村西濒临湖荡,明代尚是一片百荡荡之水荡”。村遂名为“白荡烟村”。

西湖区这几条老路有着杭州的特殊记忆

历史上的白荡,自然条件优越,农、牧、渔业兴旺,荡内物产品种,门类众多。 至清代白荡的湖面积还是相当大,湖内遍植荷花。据传,请乾隆帝下江南时,曾到此采莲,因而湖内一座桥名“采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白荡海,北起观音桥,南到乌篷桥,长约一公里,塘中有莲藕,岸上栽桑竹,不远处的小桥和农舍浮现一檐半角。白荡烟村这般浩渺的景致,在今天看来似乎如同梦境一般。如今“观音桥”早已湮没在莫干山路的滚滚车流之中;“乌篷桥”也不知去了何处。

如今的白荡海依然保留了一小块水面,栽种了荷花灯水生植物。每逢夏季,清池碧水,映日芙蕖,倒也算得上杭城西部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来源 | 西湖区民政局(地名办)

编辑 | 冰欣

THE END

本站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