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山全球率先开建全境网格化综合监测体系

2014-05-23 23:43:37 260 点赞 0
4月9日上午,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网格化监测体系建设培训班在苏庄镇开班,浙江省植物学会理事长、浙大教授于明坚,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后申小莉以及北大教师李晟前来授课,来自该镇毗邻保护区的余村村、古田

    4月9日上午,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网格化监测体系建设培训班在苏庄镇开班,浙江省植物学会理事长、浙大教授于明坚,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后申小莉以及北大教师李晟前来授课,来自该镇毗邻保护区的余村村、古田村等7个村的17名护林员和中科院植物所古田山站、浙江大学野外工作人员共30余人参加培训。此次培训活动也是古田山在全球率先开建保护区全境生物多样性网格化综合监测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年来,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与中科院植物所、动物所及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启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重要森林物种资源监测技术与规范”。古田山管理局还自主开展了“珍稀野生动物的监测研究”项目,分三批在重点保护区域布设了63台红外线自动相机。     据了解,红外线自动相机被安装在距地面半米高的树干上,只要有体温的动物经过附近,就会自动拍照,留下记录。自投入使用以来,已先后拍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麂和白颈长尾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等30多种珍稀物种,展现了古田山珍稀物种的野外生存动态,有力说明了古田山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后申小莉,主要从事野生动物监测,是这次网格化监测体系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她告诉记者,这次培训主要是教会大家红外相机野外安置、收集数据和分析信息的方法,同时也是古田山保护区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合作建立综合性网格化监测平台的开始。“该体系建设为期2年。我们这个体系主要是采用红外相机的调查方法,把整个保护区划分为90个1公里乘以1公里的调查网格,在每个网格布设一个红外相机,进行全年的跟踪调查。通过这样一个调查,了解自然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种群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该项目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也是领先的。”“在古田山建设全区域性的野外动植物网格化监测体系,旨在进一步摸清保护区的资源‘家底’,掌握保护区物种种群动态变化及栖息地森林植被变化,对拯救、维护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大价植和深远意义,也能促使古田山建设成为国内外独一无二的全区域性网格化监测示范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说道。    

THE END